关于菊花各入药部位的主要成分、药物成分含量及现代药理作用的详细解析,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内容涵盖花、茎、叶、根等部位:
一、菊花的入药部位及其成分与药理作用
1. 菊花花(药用主流部位)
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为临床最常用入药部位,依据品种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等主流商品规格。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活性物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主要成分
-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1.5%~5.0%):
包括菊花苷(chrysanthe)、木犀草素(Luteol)、芹菜素(Apigen)、金合欢素(Aca)及其糖苷衍生物。其中,杭白菊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含量较高(约1.2%),滁菊中芹菜素含量可达0.8%。
现代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与菊花的抗氧化、抗炎活性呈正相关。
- 挥发油类(含量0.1%~0.3%):
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如桉叶素(eole)、龙脑(borneol)、樟脑(ca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等。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组成差异显着,例如亳菊中龙脑含量较高(约15%),而杭菊中桉叶素占比达20%以上。
挥发油是菊花解表祛风、芳香开窍作用的物质基础。
- 氨基酸与多肽类:
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较高(总氨基酸含量约5%~8%),并含少量多肽类物质。
- 其他成分:
绿原酸(ic Acid,含量0.5%~1.5%)、菊花萜二醇(chrysantheadiol)、胆碱(chole)、维生素A、维生素b等。
(2)现代药理作用
- 抗氧化与抗衰老:
黄酮类和绿原酸通过清除自由基(如dpph、AbtS+)、抑制脂质过氧化,提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显示,杭菊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其抗氧化能力相当于维生素c的1.5倍。
- 抗炎与免疫调节:
木犀草素通过抑制NF-kb信号通路,减少IL-6、tNF-a等促炎因子释放。动物实验表明,菊花总黄酮可显着减轻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胀,抑制率达40%~60%。
- 抗菌与抗病毒:
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如h1N1)有抑制作用。龙脑和桉叶素可破坏细菌细胞膜完整性,体外实验显示其最低抑菌浓度(Ic)为0.1~0.5 g\/L。
- 降血糖与调血脂:
菊花苷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异常。同时,金合欢素可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酶(hG-A还原酶),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
- 神经保护作用:
芹菜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 抗肿瘤作用(体外研究):
部分黄酮类成分(如木犀草素)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激活caspase-3通路)、抑制血管生成(下调VEGF表达),对乳腺癌、肺癌细胞株有增殖抑制作用,但体内药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2. 菊花茎(地上茎,传统少用,现代研究拓展)
菊花茎的药用记载较少,传统多作饮片辅料或丢弃,但现代研究发现其含有独特活性成分。
(1)主要成分
- 酚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caffeic Acid)含量高于花部(约2.0%~3.5%),并含异绿原酸(Isoic Acid)A、b、c异构体。
- 萜类内酯:
包括菊花内酯(chrysanthelide)、木香烃内酯(stunolide),含量约0.3%~0.8%。
- 甾醇与生物碱: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pesterol),以及少量胆碱类生物碱。
(2)现代药理作用
- 抗血栓与抗凝血:
绿原酸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Ic??=25 μ)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延长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当。
- 保肝利胆:
菊花内酯可减轻四氯化碳(l?)诱导的肝损伤,降低血清ALt、ASt水平,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通路有关。同时,异绿原酸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红素和胆酸排出量。
- 抗炎镇痛:
咖啡酸通过抑制x-2(环氧化酶-2)活性,减少前列腺素E?(pGE?)合成,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达50%以上,镇痛作用可持续4~6小时。
3. 菊花叶(民间药用,现代研究起步)
菊花叶在部分民间方剂中用于外用消肿解毒,现代研究表明其成分与花、茎有差异。
(1)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