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玩笑话来说,临冬城绝对属于是非之地,从头到尾,这里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战役。
分别是斯坦尼斯为首的拜拉席恩家族和当时的北境守护波顿家族的临冬城战役,一次是私生子战役,还有一次就是异鬼战役了。
这三次战役分别是三次权利斗争的小GC,也是北方势力整合的关键点。
第一次战役,临冬城战役。
斯坦尼斯在黑水河战役失败以后,西边的战线走入死地。
尤其是兰尼斯特家族和高庭的提利尔家族结成了暂时的联盟。
一个有人,一个有钱。北境以南的封臣基本上都和两大家族妥协。
而此时,波顿家族刚刚掌权,北境之地人心不稳。
守夜人和野人还在交战着,而此时异鬼也开始南下,说白了整个北方,人心不稳,势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同时还有着大量的生力军。
对于斯坦尼斯来说,北境之地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缓冲之地。
为什么斯坦尼斯会战败?
从斯坦尼斯的角度出发,他带领残兵长途奔袭北境,在不适合的环境中作战,已经犯了兵家大忌。
贸然的开辟第二战线,西边的战线刚草草收尾,就一股脑的冲到了北边。
在没钱没人的情况下,又要再发动几次战役,但是劳师远征,早已成了强弩之末。
这种感觉就好像德国在二战的时候没有解决英国,就贸然进攻苏联,结果腹背受敌,被人群殴。
而对于波顿家族来说,几番战役下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还通过背叛获得了北境守护的封号,坐地千里,以逸待劳。
虽然北境势力零散,但是波顿家族获得了兰尼斯特家族的支持,名义上成为了北境守护。
所以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了。
临冬城战役之后,波顿家族坐牢了北境守护的位置,也让雪诺的境地更加艰难。
前有异鬼,后有“小剥皮”。
雪诺不得不选择参加私生子战役。
第二次战役,两个私生子的战役。
这场战役和历史上的黑斯廷战役非常像,只不过结果反转。
雪诺的兵力构成更像是历史上的哈罗德二世,刚刚击败北边维京人的入侵,匆匆组织了重步兵和农民为主的生力军,和诺曼底公爵威廉的混合兵种的生力军做的一次关键性对战,改变了英国历史的走向。
而抛开“小剥皮”的人品不说,他对敌人心态的捕捉(心理战),不同兵种的搭配,自身优势的挖掘,真的比雪诺强了不是一点半点。
首先,“小剥皮”的军队人数数倍于雪诺(6000盾枪军+弓弩手+骑兵vs约2000野人为主杂牌军),“小剥皮”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除了近期和斯坦尼斯的临冬城战役(已经胜利),波顿家族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削弱。
反而通过赢下来临冬城战役,进一步拿下来北境势力的“忠心”。
毕竟兵荒马乱的,波顿家族在那时应该是北境唯一的正式的,且最有实力的家族了。
其次,“小剥皮”居然能够通过射杀瑞肯,抓住了雪诺的性格弱点,进而引诱出了雪诺的大部队主动出击(因为雪诺是三军主帅,居然不顾一切的冲到了最前面)。
而这也极大的打击了雪诺一方的士气。
因为雪诺一方的兵种单一,主要是步兵(还未必是重步兵)为主,“小剥皮”完美的利用了兵种之间的配合,弓弩射完,骑兵冲,骑兵冲完,盾枪兵上,而且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精湛的战术设计,完虐雪诺。
可能真的是主角光环或者戏剧效应吧,最后艾林家族的骑兵,从背后突袭,然后“小剥皮”的军队就散了架了,然后“小剥皮”就输了。。。
但是如果是真正的战役,在当时大局在握的情况下,单一骑兵的突入虽然有可能扭转战局,但是也要看双方的力量对比。
雪诺一方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了,只靠骑兵突袭重装的盾枪兵,未必会成功,但这种打发确实出其不意。
“小剥皮”在这场战役的一个突出的缺点应该就是信息的获取能力(情报)还有待提高。
当然人心所向,也是非常重要的,真的有点“大意失荆州”的感觉。
私生子战役之后,史塔克家族重掌北境,人心向背。
第三次战役,异鬼战役。
从战役本身来说,可以说一地鸡毛,雪诺他们居然将轻装的多斯拉克骑兵放在了第一波冲击。
抛开魔法的因素,在当时的情况下,多斯拉克骑兵更类似西徐亚,匈人或者蒙古前期的轻装骑兵,没有什么重装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却让轻装骑兵做重骑兵该做的事情,直接在黑夜第一波就冲击一堆毫不怕死,毫无疼痛,越战越多的重步兵?
这简直是对冷兵器战术的极致侮辱。
结果不仅失败,而且狠狠的动摇了军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野战绝非是一个合适的做法。
有人说:“北境之地多冻土,不好挖坑。”
这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意味,雪诺他们可以把轻骑兵这么宝贵的生力军放在第一波冲击!
异鬼军团主要是由行动鲁莽的尸鬼军团构成,没有灵活性,没有策略,只会往前冲。
龙晶和瓦钢这两种材质做成的武器能够领异鬼形成秒杀效果,而异鬼一死,其下属的尸鬼军团就会全军覆灭。
而且龙晶在电视剧里并不稀缺,武装这1~2个重装步兵团应该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