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军出现在平安京城外后,鸟羽天皇便知道了自已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抵抗到底。
不论是他还是他儿子派出的求和使者,都被汉军拒绝,这一次中原王朝的态度极其明确,拒绝一切形式的和谈,就是奔着消灭天皇制度而来的。
现如今的平安京内,有来自被汉军抢占了的诸令制国藩主的残兵、有各地赶来勤王的藩主势力、有被征召的足轻、还有平安京附近诸寺庙组织的僧兵,以及人数所剩不多的兵卫府禁卫军。
这个时代的日本,主要产粮区与人口密集区并不完全重合,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安京附近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京都、大阪周边,而主要产粮区则更靠东部一些,也就是后世的东京都市圈附近。
鸟羽天皇就面临着这么一个困境,由于汉军推进速度过快,地方投降汉军的倭国贵族充当带路党,导致平安京的防御准备工作根本来不及。
崇德天皇逃去尾张国,就把东部地区向平安京方向的粮食输入通道给截断了,虽然父子达成和谈,但输入到平安京的粮食随时可能缺乏。
阮小二赶到前线、制定了作战计划后的数日,平安京内的各股势力终于达成一致,对汉军发起了一次主动反攻。
因为杨志、杨雄领兵杀到了丹后国南部,这意味着平安京从北部的外界通道随时可能被汉军切断,平安京内已经别无选择。
鸟羽、崇德父子相争,引发了旧贵族势力与地方豪族武士集团的彻底对立,更让鸟羽天皇发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他手下无将可用了!
白河天皇搞院政、扶持武士集团以来,日本国内的各种叛乱,几乎都是平、源两氏为将,虽然这两家被汉军打得快要崩溃了,但至少平、源子弟是有领兵作战的能力的。
鸟羽天皇现在就根本找不出一个能够统领众军、有基本军事素养和经验的将领,以公卿为帅,姬山之战的三条公教已经证明了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太政大臣藤原忠通临危受命,藤原忠通也有些尴尬,他的老爹藤原忠实更喜欢次子藤原赖长,这导致父子关系同样不和睦。
藤原赖长本来是支持崇德天皇的,因为他觉得年轻的天皇更好控制一些,一旦大权在握,超越了兄长,那么他就可以夺回藤原家的信物,成为家主。
但藤原忠通与鸟羽天皇的关系不错,在朝中打压弟弟,不让他担任要职,于是兄弟二人明争暗斗,谁也不让谁。
以太政大臣的身份领兵,这可是日本几乎从未出现的无尚权威,藤原忠通最终获得了鸟羽天皇以及诸公卿们的支持,艰难地从父亲与弟弟的反对中拿稳了权力。
藤原忠通知道,他接手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权力,无论他如何做,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满意,那就议事,少数服从多数呗。
讨论的结果非常符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那股偏执,就是要跟汉军打一场。
因为满朝公卿们得出了一个推论,汉军远道而来人疲马乏,且平安京周边勤王势力仍旧在坚持抵抗骚扰,汉军接连胜利必然生起骄气,兵骄则离败亡不远矣。
反观我日本大军,虽然接连失败,但退守回来的残部已经熟悉了汉军的战术,背靠国都,有地利之便,且将士皆有保家卫国之心,以哀兵击骄兵,破敌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