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姬路城曾经幻想过指挥一场青史留名大战的三条公教,在姬山东北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
已经进入姬路城的刘锜,收到了董平传来的战报:姬山之战,汉军以二千骑,大破倭兵万人,杀伤六千余,是一场实打实的大捷!
这万余倭兵几乎没有一个逃出战场,因为刘锜派了追兵,雷横也带领骑马的步兵追赶而来,对这支日本军队及时完成了合围。
姬山之战也意味着,此前与刘锜对峙了数月、日本方面好不容易拼凑起来了的大约三四万大军,逃走、就地投降了三分之二,被汉军剿灭了三分之一。
自此平安京以西、以南,再无可以一战的日本军队。
日本好歹也是个千万人口规模和级别的大国,而且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西部和南部诸令制国,但日本国内的兵力却极其分散,兵权大部分掌握在地方封建领主、藩主的手中。
可以说日本的兵源,主要是通过层层分封、以最下层的武士阶层为主,这种与同时代欧洲十分相似的分封制度,也就意味着它们不可能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常规军队。
在朝廷发起了东征战事后,由于九州岛“陷落”被汉军占领,日本为了应对中原唐人的“入侵”,公卿向天皇建议,便推出了“健儿制”,也就是天皇政府下达命令,推行类似于华夏秦汉时期的普遍兵役制,征召平民中的青壮为兵。
但由于“健儿制”征召的青壮称为“健儿”,指挥权被收归天皇所有,实际上被旧贵族公卿把持,便引发了地方实权封建领主、藩主们的抵触,因为这种制度相当于地方藩主出钱为天皇朝廷养兵。
所以“健儿制”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崇德天皇逃到尾张国,为了获得地方藩主们的支持,又废除了这一制度,放开了藩主任命武士的限制。
姬山之战三条公教被董平临阵射杀,原本许多日本士兵纷纷投降,毕竟开战以来,汉军几乎没有杀俘的习惯,但意外还是出现了。
董平发现跟随三条公教的日本军队当中,居然存在着不少光头士兵,仔细一审问,才知道居然是各地寺庙组建的护寺僧兵。
僧侣居然胆敢组建军队,这如何能够容忍?新汉建立之后,朝廷强制推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颇有不少地方僧侣与前宋遗老遗少勾结起来作乱,雷横坐镇河东时,就曾肃清过五台山寺庙势力。
董平对僧侣也没什么好感,他和雷横略一合计,便将投降的千余僧兵全部斩杀,反正朝廷对日本战场的杀敌数量从不仔细审查,只要打胜了,朝廷才不在乎是不是杀俘。
这千余僧兵被斩首,吓得其余投降日本士兵们五体投地不敢有任何动静,但好在董平与雷横并没有将杀戮扩大,饶过了这群降兵的性命。
从四月底五月初发起战争,一个多月时间,汉军就杀到了丹波国南面,董平与雷横再接再厉,杀入饰东郡北面的神东郡,福本小城的守兵、居民已经逃走,这座空荡荡的小城便被董平雷横接管。
至此,汉军在播磨国南部占据了姬路城以及明石郡的明石城,大半个播磨郡落入汉军之手,随时可以向丹波国的平安京进发。
濑户内海顿时变得无比繁忙,朝廷这大半年前不断运送到对马岛的物资、粮草,通过水师以及义勇水师的船队来往调度,向着前线不断送至。